查看原文
其他

吴克敬给年轻人的阅读建议:偷懒和经典


正文共:2534 字 丨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采访著名作家吴克敬是非常有趣的体验,他对事件的细节描述很容易让你沉浸在一个场景里,就好像这次采访的对话也会是一篇散文,细腻感性又不失睿智。

身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热情与精力,最近几个月,他共有《知乎》《知否》《知常》及《新娘》四部新作亮相。同时,《青铜器的故事》也由故宫出版社刚刚出版。你以为他会废寝忘食晨昏颠倒吗?“我每天只写作两个小时,早上五点到七点。”


用“偷懒”的方式爱上阅读


吴克敬把自己的学养,归功于家学启蒙,他认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家学和家教是每个人可能走向成功的基础,“我家兄弟姊妹七个,我最小,父亲喜欢子女在家里读书。读书,就可以不出去劳动。不读书,就到自留地干活去。所以我是用一种‘偷懒’的方式爱上阅读。

吴克敬五岁时,父亲让他练毛笔字,临睡前在米字格上悬腕习字,冬天手冻得通红也逃不掉。如果写得好,父亲会唤他乳名,掰一块土糖,呵一口热气,摁到他的额头上,算是奖励,“这个奖励非常甜蜜,我舍不得一次吃完,第二天还顶在头上在村里炫耀,大家就都知道,吴爸的儿子昨天字写得好。”

而写得不好是要挨罚的,“父亲还是叫着我的乳名,让我把手伸出来,用黄铜大烟袋锅打在我的手心上。他认为手心和心相连,我打在你的手上,伤的是你的心。”而让吴克敬记得的,不仅仅是疼,“伤痕色彩的变化很有意思。刚打完是白色的圆圈,到睡觉的时候变成红亮红亮的印子,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是乌青的。”



年轻人阅读应该回到经典


随着成长,阅读也变得越来越宽泛,不过吴克敬认为,我们现在比过去的阅读的量大了,但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是核心。现在的碎片化阅读,可以了解信息,但是不足以成为人成长基础性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人在机场、高铁上都在读《马云传》,但是马云读过《马云传》没有?马云成功之前没有《马云传》,他成功前喜欢读的也是《道德经》这样的经典。所以‘速食’读物了解一下就好。把重点留在为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打基础的读物上。

提到对年轻人阅读的建议,吴克敬认为年轻人的阅读应该回到经典。他以自己的阅读体会举例:“因为我的故乡就在周原之上,所以两本书必须读懂,就是《易经》和《诗经》。我读《易经》,读出对‘君子’的描述有47处,‘君子’的概念最早就出现在《易经》中。我读《诗经》发现了三个人物,一个叫‘风’,一个叫‘雅’,一个叫‘颂’,我阅读时常常感觉和这三个从历史中走来的风流倜傥的人物进行对话,我能听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感受。”

周原文化对吴克敬的浸润,令他写作上也有着浓浓的故乡情,“我曾在扶风县文化馆工作,扶风县是青铜器之乡,在我自己宿办合一的房子里就堆放了好多青铜器。所以可以说是和青铜器耳鬓厮磨了八九年。一件青铜器就是一个博物馆,器型、雕塑、书法汇成一体,而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当成散文、随笔,甚至小说,我对青铜器非常有感受,所以写了《青铜器的故事》。


工作的见闻成为精神指引


吴克敬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他以自己有20年的媒体工作经历为傲,“如果没有在媒体工作过,我的创作没有让自己聊以安慰的成就。因为你是一个记者,所以生活百态每天喷涌而来,你比许多人多了深入生活的渠道。

而媒体工作的所见所闻,也成为吴克敬无尽的创作源泉,“我的许多作品都在媒体创作的,成为我精神、灵魂的指引。”他给我们讲起一个故事,“我刚到《西安日报》工作,写的第一篇散文就是有962个字的《盲人木匠魏旦旦》。当时我坐55路公共汽车,从西郊到城里来,在车上听到两个女人在说嫁姑娘的事,一个说到要陪嫁箱子,准备让长安的盲人木匠魏旦旦做活。我一下兴趣就来了,因为我就曾经是个木匠,盲人成为音乐家不奇怪,成为教育家也不奇怪,但是木匠活你瞪着两个眼睛都不一定能干好,盲人怎么做呢?”

于是到《西安日报》第二天,吴克敬就买了个旧自行车骑到长安县。找到魏旦旦,“看他做事,我眼中热腾腾地想流泪,他当时正在截板子,我拉了一把手,他就笑了,说:‘你也做过木匠活,你是谁呀?’我自报家门,他说:‘你个记者来看我干什么:’我说:‘我听到你这个情况太感动了,你怎么做木匠活呢?’他说:‘没办法么,人活一口饭么。’我一下就坐在地上了。人这一辈子究竟是‘活一口饭’还是‘活一口气’呢?‘一口饭’是唯物主义的,‘一口气’是唯心主义的。你没这‘一口饭’都要饿死了,那‘一口气’到那里撑去呢?”我刚到媒体就被盲人魏旦旦进行了精神洗礼。只有精神和物质结合起来,才活出自己的立场,活出自己的未来。


知乎?知否?


吴克敬信心百倍地扑爬在文学的途程上,一路走来,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在欣慰自己有所收获的同时,他说“因为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恩赏我、扶持我,才有了我的今天。”而他自己选择“回报的方式,便是把自己的作文交给他们

“最先给我编辑出版了《碑说》后,去年,出版社嘱咐为我编辑出版了几部书作的姚蓓蕾,看我有新的作品,让她揪住了继续编辑出版。也是姚蓓蕾认真,经常地电话鞭策,所以就有了《知否》。”在《知否》被整理出来后,吴克敬发现,还有大把的小散文堆在眼前,那都是他点灯熬油、费心巴脑写出来的文字。“我看着她们,小是小了点,但她们生命勃然,有血在跳动,有肉在颤动,还有神经在悸动,我能把她们怎么样呢?那就再整理一部出来吧。”

于是,一部《知乎》便应运而生。

《知乎》的大意,依照古文的解释,所谓“知”,即“晓得,了解,明白,懂得”等,而“乎”则为语气助词,如“吗?呢?”等。两字融和为一个词,在古籍读物中是常见的,知乎?知乎?其意在于设问,你清楚吗?你明白吗?


本文节选自《华商报》 


编辑/李奇

责任编辑/王笑一


© 版权归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匈奴兴衰流迁史 你是匈奴后裔么 没准!
献给孤独者的孤独之书 愿你从此不怕独处 豆瓣8.5分
作家陈彦在斩获茅奖后的首次分享会上这么说
茅奖作家陈彦现身西安 分享《主角》创作故事
了解汉字,从“大家小书”开始
全胜夺冠!中国女排,一道照进心底的阳光
风雨兼程 一路豪情
九连胜!!扒一扒中国女排这些年的非凡经历
英国红楼梦 二战桃花源 丨 由它改编的影视剧 你肯定看过
豆瓣8.8分 一部常年入选日本教科书的翻案小说
这个苏联人 影响了整整一批中国当代作家
豆瓣评分8.8 这本书 欧美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